道川禅师谈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
道川禅师说:“作为修行人,不应谈论别人的是与非。有人自言:“我懂经义,我能解经”,这是心轻后学,这不是清净心。诸法自性常清凈,能生般若大智慧。对一切众生应行平等慈悯怜念之心,恭敬一切众生,这是修行人的清净心。若不自净其心,贪爱执着在清净处,心有所住,即是执着法相;见到色相就执着色相,心住于色相而生心,就是一个痴迷之人。见到色相,心能离开色相,不住色相生心,就是觉悟之人。住色生心,如乌云遮蔽天空。不住色生心,如天空晴朗无云,日月长照。住色生心,即是妄念。不住色生心,即是真正的般若大智慧。妄念生起则昏暗,真智普照则光明。明即烦恼不生,暗则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六尘竞起。”
于是冶父道川禅师作偈颂:
见色非干色,闻声不是声。 (干:关涉到)
色声不碍处,亲到法王城。 (法王城:佛境)
又说偈颂:
山堂静夜坐无言。寂寂寥寥本自然。
何事西风动林野。一声寒雁唳长天。
诗偈的前两句,是说心中空廓寂静,恬然自在,无欲无念,无牵无挂。亦即金刚经中所说的“无住生心”,毫无私心杂念,这是无我、无人的境界。然而后两句“西风”“寒雁”,突破了寂静。禅者的心,不会为之惊恐、激动,仍是一颗平常心。不过禅心寂静,并不等于心如死灰,无关痛痒。而是“一声寒雁叫,唤起未惺人”。应当警醒自己,把握住自性罢了!人生活在世间,不能离开世间。正如六祖所说: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
(以上录自《川老金刚经注》忍冬野老译白话文)
注:冶父道川:宋代临济宗禅僧。姑苏玉峰人,俗姓狄。投天峰净因寺蹒庵继成门下,并嗣其法。后为道俗所敬仰。有以金刚经质问者,师以颂答之,此即著名之《川老金刚经注》。
评论